(SeaPRwire) – 新竹,台湾,2025年3月05日 —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NTHU)的助理教授邱于芯和国家卫生研究院(NHRI)的谢兴邦主任,共同开发了一种治疗慢性肠道炎症的药物。这种炎症由现代压力和不良饮食引起,导致腹泻和消化不良。这项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的突破性成果,通过阻断肠道细胞上的离子通道,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炎症性肠病(IBD)影响着大约5%的西方国家人口。来自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率为每10万人口中有19.6例,而克罗恩病影响着每10万人口中的约8.3例。
患有这些慢性疾病的个体通常会出现腹痛、腹泻和便血等症状,严重病例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肠穿孔。邱于芯助理教授表示,肠道炎症源于一种免疫系统紊乱,目前尚无有效疗法。虽然抗炎药和类固醇可以帮助控制病情,但它们只能提供暂时的缓解,因为这种疾病经常复发。
虽然最近开发的生物制剂可以帮助控制炎症性肠病的症状,但其高昂的成本给患者和国家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为了应对这一挑战,NTHU和NHRI的合作研究团队采取了一种创新的方法,开发了一种小分子药物,可以阻断肠道黏膜细胞中离子通道的开放,从而有效地减少炎症。
邱于芯解释说,当肠道细胞受损时,它们会通过PANX1通道释放ATP(细胞中的主要能量来源),从而招募免疫细胞来靶向并移除受损细胞。然而,在炎症性肠病的情况下,这条通路持续保持活跃,形成恶性循环,加剧肠道损伤。
通过阻断这条通路,就有可能中断炎症反应并防止进一步的组织损伤。邱于芯因此认为,阻断负责释放炎症触发分子的离子通道,可以比作封锁潘多拉的盒子,为有效治疗慢性肠道炎症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策略。
十年前,邱于芯曾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与一个研究团队合作,发现了一种可以抑制PANX1的药物。然而,由于肝毒性,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在她最近与NHRI的谢兴邦和李静琪(音译)进行的研究中,邱于芯成功地修改了该药物的分子结构,提高了其疗效,同时显著降低了其毒性。
谢兴邦主任是NTHU的校友,获得了化学专业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他还担任NTHU化学系的联合聘任教授。谢兴邦将药物开发比作打造一把特定锁的完美钥匙。
由谢兴邦共同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化学修饰,增加了药物分子结构中碳原子的距离,从而为三维旋转创造了更多的空间。这种调整改变了导致肝毒性的平面结构,同时也提高了药物的疗效。
邱于芯还指出,除了肠道疾病外,这种新药还显示出治疗一系列其他炎症性疾病的潜力,包括中风、癫痫和慢性疼痛。这一突破为解决组织损伤和免疫相关疾病开辟了新的策略,为更广泛的治疗应用铺平了道路。
这个为期三年的研究项目是一项涉及多个学科专家的合作成果。新药的化学合成和提纯由NTHU化学系的博士生薛雯勻领导,而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硕士生吴苡伶进行了化合物筛选和活性测试。
为了进一步验证该药物的作用机制,生命科学与医学院的吕平江教授利用计算机辅助分子对接模拟。研究团队还对来自国立台湾大学医院新竹分院的翁孟慈医生和来自国立台湾大学医院的魏淑鉁医生在动物实验中提供的支持表示感谢,这些实验证实了该药物在减轻肠道炎症方面的有效性。
此外,该项目还受益于与澳大利亚La Trobe University的Ivan Poon研究团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了其科学基础。
联系方式:
Holly Hsueh
NTHU
(886)3-5162006
研究团队成员(从左至右):化学系博士生薛雯勻,NHRI生物技术与药物研究所所长谢兴邦,生命科学与医学院助理教授邱于芯,生物技术研究所硕士生吴苡伶。
(照片:国立清华大学)
本文由第三方内容提供商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对此不作任何保证或陈述。
分类: 头条新闻,日常新闻
SeaPRwire为公司和机构提供全球新闻稿发布,覆盖超过6,500个媒体库、86,000名编辑和记者,以及350万以上终端桌面和手机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韩、法、俄、印尼、马来、越南、中文等多种语言新闻稿发布。